原標題:古動物館里的“博物館學”
長久以來,這個世界始終能夠勾起孩子們好奇心的唯有兩樣東西,星空和恐龍。因此,在北京170多家博物館中,中國古動物館一直對公眾具有獨特的吸引力。5月18日是中國古動物館自去年全面展陳改造,重新開館后迎來的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古動物館館長王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中,講述了屬于古動物館的“博物館學”。
王原
中國古動物館館長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研究所研究員
博物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古生物學是一項基于發(fā)現的學科。王原坦言,背靠中科院古脊椎所,古動物館能第一時間將古生物學的科學發(fā)現和研究成果轉化成科普內容介紹給公眾,因此,可以充分發(fā)揮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主要的功能。這是古動物館始終充滿活力的重要基礎。
2015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漢斯·馬丁·辛茲在闡釋這一主題時說:“如今,生態(tài)系統面臨著與日俱增的威脅,動蕩的政治局勢,人與自然的唇齒相依的聯系,這些都使人類社會可能會遭遇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必須堅守其保護文化遺產的職責。”
王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今年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中國古動物館參觀考察時,特別提到了“人類和自然要協同共存,要把愛護大自然和生態(tài)文明結合起來”的觀點。不難看出,在這樣一個呼喚環(huán)境更清潔、合作更深入的時代,社會對于博物館的期待和要求也更進了一步。
作為承載了地球生命起源、演化歷史以及地球環(huán)境變遷等知識的博物館,除了要講好古生物的“穿越故事”,還要向大眾傳遞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觀。
好看,有故事
然而,作為知識普及和價值傳遞的場所,常常因為無法引起人們的興趣,而門庭冷清。
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登記注冊的博物館以1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平均三天多就增加一座博物館。同時,已建成的大量博物館生存堪憂。
中國古動物館經歷了一次全面的展陳改造,70%的展品是首次亮相。王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為了吸引觀眾,在博物館整體的布展框架中,如何選擇展品是首要問題。
“好看,有故事?!边@是王原一直堅持的最“簡約”的布展思路。
為了一眼就可以抓住觀眾的眼球,展品也需要拼“顏值”。一件好看的標本,或是造型奇特或是結構漂亮,如此才能勾起觀眾的好奇心,并付出時間駐足。因此,每一件展品都需要精挑細選。
當然,僅有“顏值”不夠,還要拼“內涵”。
王原所謂的內涵,一方面是展品本身具有很強的科學意義。例如,近期展出的西藏披毛犀標本,它比任何之前發(fā)現的披毛犀化石年代至少還要早100萬年。這種原本被認為是從冰河時期的北極起源的巨型動物,實際是從西藏喜馬拉雅山麓的冰封山巒里走出的。這也意味著,青藏高原才是這些冰期動物的演化搖籃。另一方面則是展品的發(fā)掘過程曲折、有趣。
除此之外,研究者的個人故事也能讓觀眾深入了解展品。讓王原印象深刻的是張彌曼院士用連續(xù)磨片的方法制作的“楊氏魚”模型。連續(xù)磨片,就是拿一塊化石磨掉薄薄的一層,畫一個放大的切面圖,磨掉一小層,再畫一個切面,直到整塊化石磨完為止。楊氏魚的顱骨化石只有2.8厘米長,而化石一層只能磨掉0.8毫米,一張圖就要花費十四五個小時。制作一個40厘米的“楊氏魚”模型,需要花費張彌曼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通過一件標本,讓公眾走進科學的世界,了解科研工作的快樂和艱辛,這是展品具有的更深層次的價值?!蓖踉f。
然而,展品的內容介紹往往令觀眾覺得不夠過癮,如何向觀眾充分展示每一件標本的價值,就需要突出講解和導覽的作用。
對此,王原表示,古動物館一天兩次的固定講解雷打不動,其他時間,觀眾也可以隨時向館內講解員提問。同時,正在開發(fā)的導覽系統,可以讓觀眾利用全館覆蓋的WI-FI,從網絡云端即時獲取重點展品更多的語音、圖片信息,作為現場展示的補充。
一手特展,一手活動
做好常規(guī)展覽只是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最基礎的工作,如何拉攏“回頭客”,甚至培養(yǎng)一批忠實的粉絲,同樣重要。古動物館的方法是,一手特展,一手活動。
據王原介紹,古動物館每年會舉辦五六個特展,主要是將國內科學家最新的重大科研成果以科普的形式介紹給大眾。例如,“龍飛鳳舞”展示的是從恐龍到鳥類的演化,因為科學家發(fā)現了“鳥類恐龍起源學說”的關鍵性證據。小型特展“阿凡達伊卡蘭翼龍”展示的是一種在遼西發(fā)現的翼龍新種。在所有已知的翼龍中,僅具有下頜骨脊而不具有頭骨脊的種類從未被發(fā)現過。巧合的是,新的翼龍化石的下頜非常類似科幻電影《阿凡達》里的一類飛行翼獸——伊卡蘭(Ikran)。而此前,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只是經過藝術加工出來的。
還有一些特展是以專題內容的形式呈現,比如“從巨犀到真馬”是關于距今3000萬年~200萬年甘肅臨夏和政動物群的故事,“王者之路”講的是瀕危的王獸——老虎和它們的遠古近親的故事。
在這些特展的布展過程中,王原尤其注重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
虎年展出的“王者之路”,增加了虎頭鞋、虎符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罢鞣{天400000000年”中,除了講述動物從陸地、海洋到天空的演化,還包括了人類飛行器的科技史。此外,藝術形式的加入,也讓單調的化石標本增添了一些美感。大量的科學復原圖,生動地再現了那些人類從未謀面的遠古生物,它們的樣子不再只是依靠人們的想象。
科普活動是古動物館打造科普品牌的重要手段。“小達爾文俱樂部”自1998年建立發(fā)展至今,涵蓋了繪畫、模型制作、講座、野外考察等各種豐富多彩的內容,會員們跟著科學家參與野外發(fā)掘、制作化石標本,尤其受到孩子們的歡迎。王原還曾將一位小朋友在夏令營中發(fā)現的蜥蜴化石特別起名為“夏令營標本”。
“達爾文實驗站”是固定的教授孩子們實際修理化石的場所;“中國古動物館化石探索大講堂”邀請科學家與觀眾面對面,講述化石發(fā)現故事;“博物館奇妙夜”則會帶領孩子們夜宿古動物館,尋寶、講故事……
中國古動物館博物館之夜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讓博物館“出走”
如今,中國古動物館已經不滿足于在自己的主場做科普,科學課堂2.0版即將走入北京的小學校園。
王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古動物館與企業(yè)合作開發(fā)的20節(jié)系統的古生物學課程“恐龍星球”將成為學校自然科學的系列課程。課程的視頻內容節(jié)選自國外古生物類紀錄片,另有老師的講解和互動討論?!斑@是一種完全基于興趣的培養(yǎng),并能促進團隊交流的授課模式?!蓖踉瓘娬{。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充滿熱情的想法——“化石直通車”。也許有一天,孩子們和普通大眾,會在校園甚至街頭,看見古生物學家駕著一輛百寶車,隨時隨地掏出一件化石標本給喜歡它的人講故事。
在王原看來,是時候讓博物館資源重新整合,分享給更多沒有機會來到博物館的人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