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張小宓
金秋十月,參加“中國有約·相約新疆”2024國際媒體采訪活動的各國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們,從加拿大、美國、比利時等國來到中國。剛落地新疆,精彩的歌舞表演就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好奇的種子,新疆為什么被譽為“歌舞之鄉(xiāng)”?
來自西班牙的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蘇諾伊加入到演奏的隊伍中。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張小宓攝
10月23日,各國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們來到素有“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美譽的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zhèn)加依村,參觀龜茲文化樂器展示中心,拜訪樂器制作傳承人的家,親手體驗了樂器制作,還加入到當?shù)匚枵叩年犖橹?,于載歌載舞中找尋歌舞的魅力。
作為“十步之內,必有工匠”的“樂器村”,村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農戶從事樂器手工制作,隨處可見樂器制作專業(yè)戶的門牌,其中不乏國家級、自治區(qū)級等各級非遺傳承人。
加拿大籍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白安庭學做樂器。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張小宓攝
拼接、上弦、調音……加拿大籍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白安庭對手工制作樂器非常感興趣,在加依手工樂器產業(yè)園,他跟著有12年樂器制作經驗的制作師開麥爾·卡德爾一起學做都塔爾?!爸谱鞯牟牧?、使用的工具看上去都很簡單,真的嘗試去做,才發(fā)現(xiàn)非常難,組裝精美樂器是非常有趣的過程,是一次難忘的體驗。”白安庭說。
龜茲文化樂器展示中心陳列著50多種樂器,其中有一把200多年前該村藝人制作的古艾捷克。白安庭說:“我們不僅看到這些古老的樂器,還看到了這里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以及他們在制作、演奏樂器方面的才華?!?/p>
在自治區(qū)級非遺傳承人努爾冬·司馬義的家,整潔的小院里傳出歡快的樂曲,院中葡萄架下掛著一串串成熟的葡萄,還有一排排剛做好的都塔爾、彈撥爾。頭發(fā)花白的老藝人們圍坐在一起,手鼓敲起來、都塔爾彈起來,年輕人歡快地跳著薩瑪瓦爾舞、頂碗舞,也邀請各國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們一起歡快地跳起來。
各國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們和當?shù)鼐用瘛⒀輪T一起跳舞。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張小宓攝
此前采訪時所見掛毯上繪制的十二木卡姆畫面,就真實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初聽不解曲中意,再聽也成畫中人。來自西班牙的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蘇諾伊頭戴小花帽,穿上民族特色服裝,拿起手鼓,也加入到唱跳的隊伍中,“從村民們歡快的歌舞、燦爛的笑容中,能感受到他們對音樂的喜愛和幸福的生活?!?/p>
在阿克蘇地區(qū)文博院(博物館),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們看到了在新疆這片土地上歌舞傳承千年的時間線索。在克孜爾第38窟的復原洞窟里,來自公元4世紀的天宮伎樂圖壁畫繪有橫笛、箜篌、琵琶、排簫等,樂器種類豐富。館內滾動播放的屏幕上,以動畫形式還原了蘇巴什佛寺遺址出土的舍利盒上畫有千年前龜茲盛行的樂舞《蘇幕遮》,其中排簫、大鼓都是中原的樂器,豎箜篌來自西亞,東西方文明在這里交相輝映。
巴基斯坦籍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哈桑是一名音樂愛好者。他說:“通過參觀,我可以感受到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自古以來對音樂的喜愛,也能從豐富的樂器種類中,感受到這里特色鮮明的多元文化?!?/p>
在景區(qū)、餐廳、商店、家訪點,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們不時可以邂逅一張張以木卡姆演奏為圖案的掛毯、油畫,惟妙惟肖地描繪出這項藝術瑰寶的演出場景。在庫車大馕城,大型演藝《杏花之約·絲路龜茲》,讓龜茲樂舞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和非遺融合,通過現(xiàn)代的藝術表達形式,為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們帶來一場樂舞盛宴,也讓大家對新疆的歌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歌舞之鄉(xiāng)’名不虛傳?!卑装餐フf,“我是第二次來新疆,非常期待能再去新疆其他城市看看,感受‘歌舞之鄉(xiāng)’的獨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