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咚鏘……咚鏘……”近日,在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塘坊鎮(zhèn)熊坊村戲臺上,塘坊木偶戲《永樂觀燈》在落日時分上演。啟新木偶戲劇團團員們唱腔高亢激昂,十根指頭在光影中翻來翻去,絲線牽動著木偶的動作,也牽住了臺下幾十雙眼睛。
塘坊木偶戲起源于塘坊鎮(zhèn)。木偶用樟木雕成,關節(jié)以絲線相連,手藝人控制手上的力道與節(jié)奏,木偶仿佛“活”了,舉手投足帶著幾分市井的熱乎氣?!皢⑿率橇晦r(nóng)民組成的劇團,要把塘坊木偶戲唱到鄉(xiāng)親心里去。”啟新木偶戲劇團團長謝幫銀說。
啟新木偶戲劇團成員平均年齡逾六十歲,年均演出超過一百六十場,被村民們稱為“流動的鄉(xiāng)村大舞臺”?!把莩鰰r團隊配合,鼓、嗩吶、二胡、唱腔和幫襯,缺一不可?!敝x幫銀說。啟新木偶戲劇團團員杜龍光擅長打鼓:“打鼓快了慢了都不行,要恰到好處地打在觀眾的心坎上。”團員謝貴芳每天清早吊嗓子:“不能因為年紀大了就降低要求!”團員謝幫杰習慣在演出前檢查設備:“每個木偶、每件樂器都是我們的孩子?!?/p>
演出背后是并不輕松的過往:設備老化、演出場次不定、收入有限?!皠F成員年人均純收入不到萬元,不容易留住人?!敝x幫銀說,“我們舍不得這門藝術,把劇團取名‘啟新’,就是要開創(chuàng)新局面!”
面對困境,啟新木偶戲劇團與廣昌縣文化館合作,創(chuàng)排《禮金》《親家親母》等新戲,還走進校園、社區(qū),讓孩子們親手觸摸木偶、嘗試拉線。
今年,在廣昌縣文化館的支持下,劇團啟動了“師徒傳承”計劃,開始嘗試拍短視頻、做線上直播。“新來的都是年輕人,有文化、悟性高,這下傳承總算有盼頭了。”謝貴芳的語氣中滿是欣慰。
熊坊村的演出結束,啟新木偶戲劇團團員們將演出設備收進箱中,背影在路燈下越拉越長,漸漸融進夜色。(記者 王 洋 李玉蘭 胡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