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勇軍 通訊員李長源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行進中國·精彩故事”新聞專欄,旨在通過主題采訪活動,打造“走轉(zhuǎn)改”升級版。
我們將走近群眾,深入基層,發(fā)現(xiàn)真實具體的事例,尋找有血有肉的人物,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用富有時代感、現(xiàn)實感的新聞語言和細膩鮮活的表達方式,描述當代中國發(fā)展成就、發(fā)展道路、發(fā)展理念,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武漢故事,唱響中國好聲音、武漢好聲音。
熱忱歡迎廣大讀者提供新聞線索,讓我們一起闊步行進在中國的大地上。
全村345戶人家,經(jīng)過10年努力,有七成農(nóng)戶升級為“百萬富翁”。這個精彩的故事,發(fā)生在江夏區(qū)湖泗街張林村,一個位于武漢最南端的偏遠之鄉(xiāng)。
變化源于種樹,也源于一個致富帶頭人——村支書張華。
四地交界,
曾經(jīng)是最貧窮山村
江夏區(qū)張林村,與咸寧、大冶、鄂州三地交界,這個歷史上的窮鄉(xiāng)僻壤,曾是新四軍抗日根據(jù)地。
昨天,汽車駛進張林村地界,沿途苗圃基地一個挨一個。運送樹苗的車輛,在柏油馬路上疾馳。
水泥路在山間蜿蜒。低洼處的水稻田,僅剩下收割后的稻茬。稻田邊的高地,都是成片的苗圃。桂花樹、楠樹、香樟……苗木規(guī)整地排列著,園里沒有一點雜草。
48歲的張華,坐著一輛面包車,巡查著村里的每片苗圃。站在高處,指著遠處,他面帶微笑,甚至有些得意:“村里沒有一點多余的土地,5000畝水稻田,5000畝苗圃園。”
順著張華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排排白色的小洋樓,掩映在綠樹叢中。
眼前的景象,讓人無論如何不會想到,這個世世代代以種植水稻為生的村莊,曾是江夏區(qū)最貧窮的鄉(xiāng)村。
“十多年前,我家有15畝水稻田,除去種田的成本開支,剩下的就是一家人的口糧,辛苦一年根本就賺不到錢?!睆埲A回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村里的年輕人全部外出打工,成了名副其實的空殼村。
變化起源于2003年,而啟動變化按鈕的就是張華。
賣樹他鄉(xiāng),
張華發(fā)現(xiàn)致富路
2003年,村里來了一位余姓浙江老板。他找曾在村委會工作的張華幫忙帶路,收購香樟樹。那時,張林村村民自家的房前屋后,都種有香樟樹。
直徑20厘米的香樟樹,收購價為每棵200元。張華幫余老板收購了50棵香樟樹,裝了兩大車。
余老板請張華押車。200元的香樟樹,運到浙江金華身價就漲到了800元。減掉200元的運輸成本,余老板每棵樹可賺400元。
張華在金華待了3天,大開眼界?!拔覀冞@邊的大樹都挖光了,只有到湖北買樹。”余老板帶著張華,參觀了當?shù)氐拿缒净?,余老板告訴他:“這里的苗圃,每畝年收入在4到5萬元?!边@讓張華目瞪口呆:“種了一輩子的地,做夢都想不到?!?/p>
“村里的經(jīng)濟轉(zhuǎn)型,應該發(fā)展苗圃?!被氐酱謇铮瑥埲A一方面向村委會提建議,一方面籌借了2萬元,準備自己承包荒山搞苗圃。
當時的張林村,到處都是荒山,長滿了雜草雜樹。張華購買了4000株桂花、石蘭、楠樹等苗木,種滿了30畝荒山。
張華的苗木基地,引來了一些村民的嘲笑,也有老人勸他不要冒險。
嘗到甜頭,
張華沒忘了鄉(xiāng)親
因為有余老板“包銷”,張華對苗圃胸有成竹。
張華從區(qū)里請來林業(yè)專家,指導苗木剪枝、施肥。經(jīng)過3年時間,張華的苗圃長勢喜人,桂花樹的直徑差不多有8厘米。3年前單價150元的樹苗,市值已達1000元,身價翻了6倍多。
2006年,張華賣出了第一批樹苗,純收入6萬元。
第一次賺了這么多錢,張華捧著一堆現(xiàn)金興奮不已,他決定繼續(xù)投資,擴大苗圃園規(guī)模。次年,他又承包了100畝荒山。
張華賺了大錢。消息不脛而走,成為眾多村民茶余飯后的談資。
摸索了幾年后,張華決定自己尋找銷路。憑借良好的苗木形狀以及價格優(yōu)勢,2007年他一口氣簽下了300多萬元的合同。
投資規(guī)模龐大的合同,張華自己吃不下。他開始發(fā)動村民們跟著他一起搞苗木基地,有的村民心存疑慮,張華大包大攬:“你們種,我包銷!”
村民張建紅是張華帶出的第一個“徒弟”。那年,張建紅承包了50畝荒山。張華不僅借給他2萬元啟動資金,還教他技術(shù),請專家培訓。
十年耕耘,
全村實現(xiàn)共同富裕
苗木基地帶來的利潤,刺激著每一位渴望致富的農(nóng)民。
2008年,張林村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紛紛回家。昔日遍地的荒山,到處都有墾荒人的身影?!拔蚁肜^續(xù)擴大規(guī)模,卻發(fā)現(xiàn)村里沒有閑置的土地?!?/p>
朱功勇是村里的貧困戶。2008年兒子上大學,僅有5畝地的他,連兒子的學費都交不起。這年,張華給他提供了價值1.5萬元的樹苗,讓他搞起了苗圃:“你先種,賣了錢再還給我?!?/p>
2011年,朱功勇有了收獲,他賣出了第一批桂花樹、香樟樹,純收入4萬元。此后,他每年的收入固定在4到5萬元。
如今,朱功勇幫兒子付了首付款,在紙坊城區(qū)買了一套價值40多萬元的商品房。
2010年,張林村農(nóng)戶全部搞了苗木基地,面積從3畝到150畝不等,全村苗木基地面積達到了5000畝。張華告訴記者:“跟我簽訂合同的開發(fā)商、園林公司有8家,我每年幫村民賣苗木的收入估計有5000萬元?!?/p>
如今,張林村九成村民新蓋了小洋樓,八成村民進城購買了商品房,七成村民已是“百萬富翁”,而張華也成了該村的首位千萬富翁。
2008年,張華聯(lián)合湖泗街其他3家較大的苗木種植戶,成立了鑫旺苗木合作社。目前,社員達4000多戶,苗木種植面積約2萬畝,年銷售過億元。
2011年,張華高票當選村委會主任,并擔任了村支部書記。
湖泗街張林村致富帶頭人張華在察看苗木。記者何曉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