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8日電 (記者 彭大偉)距離今年12月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只剩半年多時間,中國和世界各國從去年利馬大會至今,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的進展?氣候傳播又面臨哪些掣肘問題?對此,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鄭保衛(wèi)8日向記者表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已進入“新時間”,但在氣候傳播中,中國媒體和NGO仍存在公信力不足等問題,需要采取更多努力,增強社會與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2014年12月舉行的利馬氣候大會達成了關于繼續(xù)推動德班平臺談判的決定,進一步明確并強化要在公約下,遵循“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的基本政治共識,初步明確各方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所涉及的信息,為各方于今年年底巴黎會議前盡早提出各自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提供參考依據(jù)。截至目前,已有超過30個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締約方正式提交了國家自定貢獻預案。
鄭保衛(wèi)表示,利馬氣候大會最終達成了一份4頁紙的協(xié)議,這標志著從那時起到今年年底巴黎第21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已進入了一個“新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內,中國和整個國際社會將會為落實會議協(xié)議的相關內容采取實際步驟。
2014年被世界氣象組織認為是“史上最熱的一年”,而關鍵性的2020年時間節(jié)點已越來越近。鄭保衛(wèi)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中國和全世界需要共同關注和治理的一個緊迫問題,對此應當有一種“責無旁貸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具體到氣候傳播領域,鄭保衛(wèi)指出,在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此前進行的公眾氣候傳播認知狀況調查中,公眾在對接受氣候變化信息可信度的評價中,媒體和NGO的排位靠后,“雖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公信力問題”。
他分析,這些年中國媒體的氣候傳播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邊干邊看邊總結邊提高的階段。一些媒體常常是跟在外媒后面亦步亦趨,因而顯得傳播力不足、影響力有限、專業(yè)性不強、報道能力和水平偏低。
“我國媒體在今后的氣候傳播中,須注意采取既符合我國國情又與國際傳播規(guī)則接軌的議程框架和傳播策略,以逐步獲得氣候傳播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從而在國內外公眾中建立起自己的公信力?!编嵄Pl(wèi)同時指出,中國NGO同樣有這方面的問題。許多NGO組織在國際上知名度不高,影響力也很有限。
他建議中國的NGO,包括設在中國的國際NGO機構著力向社會與公眾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形象,尤其要注意加強自身的傳播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除了積極倡導氣候傳播的研究和實踐,鄭保衛(wèi)所在的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還將在今年10月同耶魯大學共同在美國舉辦第二屆氣候傳播國際會議。
“希望通過這樣一種會議機制,能夠聚集全世界氣候傳播研究領域的力量,共同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學術和理論支持?!编嵄Pl(wèi)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