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于鄉(xiāng)間的廢棄石磨成為那個時代的永恒記憶
推石磨已成為40歲以上人的歷史記憶
在城市的街區(qū),石磨成了景觀。
加工和維護石磨曾是一個技術職業(yè)
商洛日報訊(文/圖 記者 左 京 見習記者 謝 非)提起磨坊,很多年輕人的第一反映大概就是《堂吉訶德》里主人公大戰(zhàn)風車磨坊的片段。歲月流逝,年代更迭,現在的人們對磨坊的認識大都停留在書中或者影視作品中。事實上,從靠人手轉動的磨盤,到靠牲畜拉動的碾子磨、利用地勢水流運行的水磨,磨坊的歷史和人類的農耕文化一樣久遠。
守在歲月里的磨坊
石磨的發(fā)明人是魯班。石磨是用于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械。開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晉代,我國發(fā)明用水作動力的水磨,通常由兩個圓石做成,磨是平面的兩層,兩層的結合處都有紋理,糧食從上方的孔進入兩層中間,沿著紋理向外運移,在滾動過兩層面時被磨碎,形成粉末。最原始的石磨,看似普通簡陋,上下兩塊笨重的圓形石塊,中間鑿洞,用木頭削好楔子,再裝個把手,中國的飲食文化便從這石磨中一圈一圈地磨出來了。小麥、大米、黃豆、玉米、綠豆、扁豆等糧食作物,經過石磨的加工,便成了我們面前的面條、年糕、豆腐、窩窩頭……可以說中國的飲食文化和磨坊是分不開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型機器的發(fā)明,磨坊也慢慢地發(fā)生著變化,各家的小石磨逐漸被遺棄,轉而成為集中的小型家庭作坊式的磨坊?,F如今,大型面粉廠的紛紛建立,小型的磨坊已經到了快要消失的邊緣。
如今,在我市廣大農村,還有一些人堅持用自家的小磨坊。丹鳳縣龍駒寨鎮(zhèn)河澗村的屈恩富便是其中的一位。雖然加工費便宜,生意也大不如從前,但是他仍堅守著祖上流傳下來的家業(yè)。周圍村子里,時不時有人帶著自家的糧食來到屈恩富的小磨坊磨面,希望吃到自己辛苦勞作種出來的糧食磨成的面粉。屈恩富說,每當看到農民滿臉笑容,心滿意足地運走新磨出來面粉,他自己也感到很滿足。這,也成為這些散落在鄉(xiāng)間的小磨坊堅持開辦下去的理由之一。
磨坊主的石磨情結
現代片式石磨保留了傳統(tǒng)石磨的研磨部分即兩片圓柱形巖石,改變了傳統(tǒng)的動力產生裝置,由原來的牲畜產生研磨小麥的動力變?yōu)橛呻妱訖C產生研磨小麥的動力,同時增加了輸送裝置和清理裝置?,F代片式石磨相比傳統(tǒng)片式石磨節(jié)省了勞動力,減輕了勞動量,提高了石磨的產量。
今年70歲的屈恩富與妻子趙貴蓮經營的小磨坊已經風風雨雨走過30多個春秋。屈恩富告訴記者:“從1982年包產到戶,我們兩口子就慢慢置辦機器,開起了這個磨坊。幾十年間,我這里的機器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最早的時候,還沒有發(fā)明這些機器,吃一點面都得靠人用磨子一點點往出推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