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記者 李 亮 王 濤 通訊員 李順達)近日,在漫川古鎮(zhèn)的鐵匠鋪里聽到一個故事:相傳太上老君有五個徒弟,分別是金銀銅鐵錫,這五個徒弟老君都非常喜愛,把他們分派到人間歷練。由于金銀銅鐵四個工匠都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有著極其密切的關(guān)系,金銀首飾、銀兩貨幣、家具器物、茶具酒具、鐘鼎爐盆、神佛鑄像等都離不開這四個工匠,所以他們很受歡迎。然而,錫卻一天到晚沒事干,后來,不知怎的,人類發(fā)現(xiàn)了錫礦,錫就加入到了開礦人的行列。“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世間沒有一個多余的人,也沒有多余的行業(yè)。金銀銅鐵錫一個都不能少。”講故事的匠人夏儉龍說。
老夏的鐵匠鋪
夏儉龍,湖北人士,在山陽縣漫川古鎮(zhèn)經(jīng)營著一個小小的鐵匠鋪。“漫川是一塊風水寶地啊。別看它離山陽縣城遠,這可是昔日秦楚之界,歷史悠久著呢。”他說。漫川關(guān)鎮(zhèn)古稱豐陽關(guān),歷史上漫川關(guān)就以地貌廣闊、水域?qū)捬芏妹?,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代官府都在漫川關(guān)設(shè)關(guān)置戌,素有秦楚咽喉之稱。漫川關(guān)水旱碼頭通往各地,商務(wù)繁榮,人口稠密。“水碼頭百艇聯(lián)檣,旱碼頭千蹄接踵”,“北通秦晉,南聯(lián)吳楚”,“朝秦暮楚”的典故均源于此地。人們常常贊曰:“漫川關(guān),景色鮮,不似江南勝江南。”
老夏一口氣說盡了漫川的美,他早就把自己當成了漫川人。他原是石堰市鄖西縣人,20多年前跟著媳婦來到這里打工,因為喜歡這里,就干脆把戶口也遷了過來,家搬到了這里。
從他的鐵匠鋪看,老夏是一個很節(jié)儉的人。租的地方只有巴掌大,有窄小的兩間房,一間放了打鐵的全套工具,以及一些農(nóng)人送來的需要打造的工具。另一間還被前后隔著,前面是一個炕和一個農(nóng)村人常用的木柜,小小的電視放在木柜上。這種舊式的土房,一抬頭似乎就能撞到頂,很壓抑。后間小小的不到四五平方米,放著一些廢鐵??偣裁娣e不到20平方米,地上還是坑坑洼洼,如果不與周圍的其他景物對比,還以為這是上世紀或是更早時期的匠鋪。
精湛的手藝
十幾歲時,因為家庭困難,老夏就早早跟著父親學習打鐵手藝了。父親掌鉗子,他扛大錘,漸漸地他就跟著父親熟練了。老夏聽父親說,祖上7代都是打鐵的,所以要繼續(xù)把這門手藝傳承下來。
那個時候,父親常常給生產(chǎn)隊里打工具,父親的手藝好,很受歡迎,這家還在等著那家就又來叫,他和父親忙得不可開交。一天下來,腰酸背痛。但那時,他的心情是喜悅的,因為他和父親不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別人尊敬的目光,小小的他心里似乎有無尚的光榮。
幾年過后,他自己可以獨當一面了,父親接了活就讓他去干。一天8元錢的工錢,管吃管喝,活如果干不完就住到主家那里,直到做完為止。“比教書先生都受人尊敬。”老夏自豪地說。
那時,他常打的有菜刀,砍刀之類,父親教導他要精工細作,做出質(zhì)量。他也有自己的一套職業(yè)操守:“包卷,不包嘣,夾灰往轉(zhuǎn)送。”意思是打出的刀如果打卷(不堅硬),就給重做。他給自己每天的工作量也有限定,1天只做4件活,這樣才能保證質(zhì)量。“老百姓掙錢不容易,打得好用的久,返工也麻煩。”老夏說。打了這么多年,老夏打出的刀從來沒有卷過,只有不鋒利了,鈍了拿回來給收拾。
打鐵遇見了“娃他媽”
老夏跟著父親打鐵,因為手藝好,已經(jīng)漸漸出名。有一次打鐵時,主家把自己的女兒介紹給他,就促成了他的婚姻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