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記者 賈書章
走進王蔭坤老人的家,一個木工工作臺上,刨木花卷起來,像一朵朵白褐色的花,散發(fā)著松木特有的清香。木工工作臺旁,刨子、斧子、墨斗、大小的手工鋸、鑿子等木工工具一應俱全。王蔭坤老人正在用刨子刨一件木料,他一會刨刨,一會兒閉上一只眼,用左手拿著木料在瞄木料刨直了沒有,干起自己熱愛的木工活兒,王蔭坤總是一絲不茍。
王蔭坤雖然已是74歲的老木匠,但他看起來身體硬朗,耳聰目明。他與農村那些埋頭做木工活的木匠不同的是,他在做活歇息時,手里抱個柞水漁鼓,拿個板子,唱起了柞水民歌。老人的民歌多以勸善的民間故事為主,唱腔高高低低,跌宕起伏,唱到高潮處,令人拍手叫好。
王蔭坤家住柞水縣鳳凰鎮(zhèn)金鳳村。為了謀生,他拜當地有名的大木匠學藝一年多時間,學會了木工的十八般技藝,他還按照自己的設想,把木工的技術加以改進,并在長期的實踐中練就了一手木工絕活兒。
王蔭坤做木工家具,他給自己定了個硬原則。即做活的木料必須要干透,不干的木料做出活來易變形,尤其是木卯易松動,導致家具質量不合格,用不了多久就散了架。王蔭坤最拿手的木工活是小桌子和抽頁桌子。他把選好的木料加工成齊楞楞的四條腿,然后在四條腿上統(tǒng)一劃線,用三角尺卡好四個桌子腿的距離和方正,然后再打卯,并確保打的卯整齊劃一,安裝起來嚴絲合縫。正因為他的活兒做得好,村里人家大多數小桌子都是王蔭坤做的。村里人家里的小桌子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用到現(xiàn)在了看起來還如新的一樣,不僅桌面油漆光亮如新,而且整個桌子硬扎得很,經得起時間的摔打,既結實耐用又美觀漂亮。
王蔭坤從農村常用的桌子、板凳、水桶、木盆做起,再學著做大柜子、大箱子和壽材等大件木活兒。為了使自己做的家具配套漂亮,他還自學會銅鎖子、銅合頁等的制作,他澆鑄的銅鎖子、銅合頁圖案由自己刻畫,不僅外表美觀,而且結實耐用,用的時間越長,越光亮圓潤。憑著一身的木工技藝,在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王蔭坤每天能掙十幾元的工錢。1965年冬,為了準備好第二年他的婚禮嫁妝,20歲出頭的王蔭坤用了9天時間,給自己做了一對大箱子、兩個抽頁桌子,大箱子、抽頁桌子的銅合頁和銅鎖子均是他親自動手澆鑄而成。這幾件木制家具歷經半個多世紀,現(xiàn)在完好如初。油漆光亮、銅鎖子和銅合頁透亮圓潤,散發(fā)著金屬的光澤。
王蔭坤做木工活一干就是50多年,木工活讓他們一家生活有了依靠。他的兩兒兩女都已成家立業(yè),他家里也蓋起了三間兩層的新樓,一家人生活平靜而又幸福。
說道他為啥喜歡柞水漁鼓,王蔭坤老人笑著給我們講起了他的經歷。原來,王蔭坤在做木工活中,經常聽柞水的鄉(xiāng)村漁鼓隊演唱柞水山歌和民歌小調,聽的時間長了,沒想到他也愛上了柞水漁鼓。他就學著漁鼓的樣子,在家里親自動手給自己做了一只漁鼓、一雙板子。還用銅水澆鑄了一只鈸兒。于是,在做木工活之余,他就抱個漁鼓唱唱山歌小調,不僅自己快樂著,而且給鄉(xiāng)親們帶來了快樂。王蔭坤每到山里給群眾做木工活,他的背籠里除了木工所要用的工具,就是背籠里少不了一只漁鼓,弄得路邊人搞不清他到底是做木工活的還是來唱漁鼓的。
現(xiàn)在,木工活雖然在農村沒有原先吃香了,但王蔭坤老人始終沒有丟掉自己的手藝。他的兩個徒弟看木工活不掙錢了,已放棄不干了,他堅持自己要做下去。每接到木工活,他堅持和以往一樣把活做精做細。平時也給村鄰修理修理舊桌凳,雖掙不下幾個錢,但他卻很高興去做。與昔日不同的是,過去王蔭坤老人做木工活多,唱漁鼓少?,F(xiàn)在倒過來卻變成了做木工活少,唱漁鼓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