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9月11日電 據(jù)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網(wǎng)站消息,近期,據(jù)媒體報道,有兒童在參加研學旅行期間不幸遇難,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此前,研學旅行服務質量不高、課程內容與宣傳不符、安全保障措施不足等問題曾多次引發(fā)社會熱議。研學旅行需求旺盛,部分經營者看準市場紅利,以“自然療愈”等噱頭吸引家長,招攬生源,開展研學旅行活動,但自身并無相應資質,也無法保障服務質量,威脅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提示廣大消費者在選擇研學旅行服務時應注意以下方面:
一、選擇具有資質的研學機構
資質是保障孩子安全與體驗的第一道“防火墻”。目前,兒童研學旅行領域尚未出臺專項法規(guī)與強制性標準。消費者在選擇研學旅行服務時,應注意查驗研學機構是否具備相應資質,例如營業(yè)執(zhí)照、旅行社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等,避免選擇無資質機構。此外,消費者還可以通過“國家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查詢機構注冊信息、經營異常情況等,進一步核驗機構資質真?zhèn)巍?/p>
二、嚴防研學安全風險
安全是研學旅行的底線。在確保機構具備相應資質的前提下,消費者還應重點考察其安全保障能力,仔細詢問行程安排、活動內容、交通方式、食宿安排等具體信息,要求機構對監(jiān)護人員配置、應急處理能力、針對突發(fā)情況的應急預案等安全保障信息進行詳細說明。同時,消費者還應提前了解研學目的地的天氣情況、地質條件、治安狀況、醫(yī)療資源等信息,警惕研學機構將未開放的、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區(qū)域作為開展研學活動的地點,謹慎判斷安全風險。
三、提防營銷宣傳陷阱
消費者在面對研學旅行宣傳時要保持理性,對營銷話術提高警惕,重點關注合同內容,不輕信口頭承諾。面對“高端研學”“專家授課”等宣傳,消費者應仔細檢查合同中是否載明相應條款,留意是否存在模糊表述、替代方案或免責聲明,多對師資背景、授課方式等內容細節(jié)進行追問,必要時可要求機構提供具體合作協(xié)議、師資證明等材料,或向相關單位及專家咨詢求證。
兒童群體因其身心特點,其安全與合法權益的保障往往需要社會傾注更多關注與更周全的保護。家長在為孩子選擇研學旅行服務時,應認真核查機構資質,警惕安全風險,理性審慎作出選擇。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也呼吁廣大經營者嚴守法律紅線,恪守誠信底線,扛起社會責任,同時也建議有關部門加快專項立法和標準制定進程,盡快構筑起堅實可靠的兒童研學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