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是女性步入成熟的標志。由于壓力、身體狀況等原因的影響,月經的周期、經量都會發(fā)生改變,一般可以通過飲食、生活方式的干預自我調節(jié)。假如經量始終不正常,特別是每次的月經量過多(一個月經周期的經量多于80ml),可能會導致貧血,應該去醫(yī)院進行檢查,首先排除器質性疾病。
月經是“廢血”多點沒關系?
月經是伴隨卵巢周期性排卵而出現的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及出血。月經初潮是青春期的重要標志,提示卵巢產生的雌激素足以使子宮內膜增殖,在雌激素達到一定水平且有明顯波動,引起子宮內膜脫落出現月經。
正常的月經應該符合四個基本要素:月經周期為21-35天,平均28天,經期為2-8天,平均4-6天。一次月經的總失血量為20-60ml。如果多于80ml就屬于月經過多。以衛(wèi)生巾用量進行大概估計,正常的月經量平均一天換4-5次,每周期不超過2包(10片)。假如衛(wèi)生巾超過3包還不夠,差不多每片衛(wèi)生巾都濕透,就屬于月經過多。
有一種誤區(qū)認為,月經量少才值得關注,因為經血里存在很多“毒素”,如不排出會影響身體健康,許多不孕的女性也表現為月經量稀少。相反,月經量過大一般被認為“正常”,屬于身體血液充盈的標志,因而比起月經過少,經量過大的女性常常不那么在乎,不會主動去就醫(yī)。
95%的經血來自靜脈和動脈血,其余是組織間滲出的液體和細胞碎片、炎性細胞、宮頸黏液及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經血只要產生,就要排出,除非有阻塞。可見,產生的血多,經血就多,產生的血少,經血就少,不存在體內有什么毒素需要從經血排出體外的道理,通常情況下,沒有結構性變化時,月經出血量少也不是有其他的血被“憋”在身體某處無法排出的問題。所以總的來說,月經過少如果沒有什么特殊的器質性疾病,也無生育要求,應可不必治療,而月經量過多則是失血過多,才是需要積極關注的。
出血量大 先查查有無器質性疾病
月經過多往往是某些疾病的臨床表現,常見的疾病有子宮黏膜下肌瘤,凸向于宮腔內生長的子宮肌瘤,由于肌瘤表面覆蓋著子宮內膜,增加了子宮內膜的面積,經量會增加。另外,肌瘤在宮腔內占位,會影響到經血排出,引起子宮異常的收縮,產生痛經。常會引起貧血、不孕等。
子宮內膜增殖癥、子宮內膜息肉也常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這類患者內分泌紊亂,雌激素水平過高、長期無排卵,使子宮內膜增生過盛。
由妊娠分娩及過度刮宮等創(chuàng)傷引起的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出現和生長在子宮肌層內稱為子宮腺肌病,其病因是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致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子宮肌層肥大失去收縮力,無力控制充盈的血管,導致出血較多。
此外,宮內節(jié)育環(huán)、盆腔炎癥和某些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及錯服、漏服避孕藥等也可能成為經期出血量增加的誘因。
這些器質性疾病在沒有出現其他癥狀時較難發(fā)現,如果不采取措施減少月經量,一定會發(fā)生貧血。貧血的后果包括抵抗力下降,人變得容易疲勞。長期貧血的話,會加重心臟負擔,對身心健康危害很大。
如果對這些疾病本身不加以治療,只是一味地補血,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很可能“補得沒有流失的快”,專家提醒,如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經期出血量“驚人”應盡快到醫(yī)院查一下血色素,看看自己的血紅蛋白在什么數值,是否達到了臨床診斷貧血的地步。如果已經診斷為貧血,就不要自行補血了,應到婦科就診,排除上述疾病的可能。
平衡飲食 阿膠補血
如果不是疾病導致的貧血或者僅僅是出現了類似貧血的癥狀, 但是還沒有達到診斷貧血的標準,可以通過飲食來改善一下由于失血過多導致的貧血癥狀。
一般來說,這種狀態(tài)下的貧血大多是缺鐵性貧血,飲食上需要注意增加含鐵量較多的食物,同時補充蛋白質和促進鐵吸收的維生素C也是必不可少的。
含鐵量高的食物主要集中于動物血液制品、瘦肉和部分蔬菜里,但其中易于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的主要還是動物類食物中的鐵。而蛋白質的補充有賴于肉、蛋、豆、奶這四類食物,不但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還都屬于優(yōu)質蛋白。至于維生素C,一般新鮮的蔬菜水果里含量較高,日常飲食中注意保證足夠的飲食量即可。
如果平衡飲食依然不能改善某些癥狀的話,尋求中醫(yī)中藥的幫助也是可以的。比如食用阿膠。阿膠可以較好地改善貧血引起的四肢乏力、面色蒼白、精神不振的癥狀,還有一定的止血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