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都愛春節(jié)。于是,當(dāng)他們長大成人后,心里最好的春節(jié)也總是小時候的模樣。
我這個80后,小時候的春節(jié)與同齡人相似,又有不同。我家祖籍寧波,爺爺和姥爺是同鄉(xiāng),所以無論爺爺家還是姥爺家,都保留了江南的飲食習(xí)慣和生活方式。春節(jié),我家自然也包餃子,但年夜飯還常常要吃年糕湯——這是寧波人的“餃子”。每逢過年,我家的保留菜式是烤麩、白斬雞、糖醋魚。上世紀(jì)90年代后,日子越過越好,爺爺有時還會做響油鱔糊、冬筍臘肉羹、海參玉蘭羹、烹泥鰍。雖然爺爺?shù)氖炙囁悴簧虾茫瑏肀狈蕉嗄?,有些菜式做得也不太地道,但在我心里,那便是最鮮美的家鄉(xiāng)小菜。
別人家晚上要包餃子,我家則包湯圓。奶奶會買上許多黑芝麻、黃豆,花一整天的時間,把它們用搟面杖細細地碾碎,和上豬油、白砂糖,捏成一個個餡餅子,然后凍起來保存。待到年三十這天晚上,拿出提前做好的餡料,和上一盆糯米面粉,攤開桌子,一家人便開始包湯圓。我家傳統(tǒng)手工制的寧波湯圓,面皮糯香爽滑,餡料濃香醇厚,吃后唇齒留香。至今,每逢過年,年逾八旬的奶奶仍舊會做好多湯圓餡,分給各家。
這一桌年夜飯加在一起,也沒有嗆蟹對我的誘惑大。因為大姑仍住寧波,所以每逢過年都會寄來一些筍干、臘肉之類,有時還會有幾只肥美的嗆蟹。這種寧波土法腌制的梭子海蟹,只要稍洗凈、斬成塊,即可生食,輔以醋汁姜末為佐料,除腥去寒。那時雖然從南方郵寄至北方,路途遙遠,時間又久,但冬天寒冷,干貨、嗆蟹又易保存,便成了春節(jié)我家餐桌上年年可享用的饕餮美食。
時至今日,我仍記得那年春節(jié),爺爺?shù)谝淮谓涛页詥苄贰靡恢豢曜犹舫霭谆男啡猓p蘸佐料,放入口中的那一瞬,蟹肉的甜鮮與姜末的暖意融化在一起,甚是特別。
除了精致玲瓏的吃食,最使我印象深刻的還有爺爺泡制的咖啡。爺爺新派時髦,咖啡是家里的必備飲品,骨瓷咖啡具都有三四套。但因為那時咖啡貴,爺爺平時并不常拿出來。到了年三十,吃過年夜飯,包好湯圓,一家人便坐在客廳里看春晚,這時,爺爺便會泡咖啡給我們喝。我跟著他到大玻璃櫥前,看他從最上面那一隔層拿下咖啡罐,然后在備好的咖啡杯里沖調(diào)。因為我還小,爺爺只給我舀一點兒咖啡,加很多牛奶。即便如此,我也慢慢喝,舍不得喝光?;仡^想想,盡管那時只能喝到最普通的速溶咖啡,但我的咖啡癮,便已悄悄種下了。
小時候,我的新衣總比別人多,春節(jié)時尤甚,并不因為家里有錢,只因媽媽生得一雙巧手。每年,媽媽都會給我和表姐、表妹織上幾件漂亮的毛衣。我便從年三十前一天就煞有介事地跟媽媽商量,三十穿那件,初一穿這件,初二穿那件……一想到能穿新衣,我能比平時起得更早,一點賴床的心思都沒有了。
爺爺奶奶只有爸爸一個兒子,姑姑們都要去婆家過年。所以,小時候,春節(jié)之于我是有點孤單的,年三十沒有小孩子同我比誰的新衣服漂亮,也沒人和我一起到胡同看煙花。那時最盼的反而是初二到姥姥家,初三、初四大聚會,只有這幾天才能和堂表兄弟姐妹碰面玩耍。但,也正因孤單,我能靜靜地陪在長輩們身旁,靜靜地記下很多春節(jié)里那些細枝末節(jié)。
我記得年夜飯桌上菜式的擺樣。我記得爺爺?shù)目Х雀吒叻牌鸬牡胤?。我記得那年穿的新毛衣上霓彩般的小毛球。我記得放鞭炮用的藤杖上彎曲的掛鉤。我記得年夜回家時,我坐在爸爸的單車后癡迷看路邊綻放的煙花。我甚至記得掀起家中的門簾時,撲面而來的熱氣,那種只屬于春節(jié)的味道。(史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