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愛上我的課,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講授現代工科微生物學10余年,我的秘訣是:走近學生,多聽聽他們是怎么想的,多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和學生“打成一片”,鼓勵他們表達課程建議、學習感悟、未來規(guī)劃。這種真實的反饋,對改進教學至關重要。
一次交流中,我發(fā)現不少學生感覺生命科學專業(yè)核心課程與之前修的數理類、計算機類課程缺乏系統(tǒng)聯系,導致學習興趣不高。于是我從重構教案入手,構建跨學科知識圖譜,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工科院校微生物類專業(yè)課程存在的應用性不足、交叉融合欠缺、個性化學習路徑模糊等難點。
育人如育花,須尊重其特殊性,按習性培養(yǎng)。因此,堅持因材施教,為每位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成為我努力的方向。在確保達成課程核心目標的前提下,我將學習資源分為基礎知識能力和進階交叉創(chuàng)新,并配套3級項目導向供學生自選。同時,建設以項目方案問題解決為主要目標的垂域智能體,助力學生項目的設計、開展及落地,賦予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空間。
精準評估學習效果,是保障學生個性化需求與反饋的重點難點。結合自身研究,我探索搭建了基于教育大數據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在線學習多模態(tài)“三全育人”智能評價平臺。平臺功能涵蓋課程全過程學習效果評價、期末成績預測預警、學科學習能力肖像、學習潛能評價、學業(yè)發(fā)展預測等,每位學生都擁有專屬的動態(tài)評價模型。
當然,智能技術雖然可以高效輔助教學,卻難以替代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教學方式。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常根據班級規(guī)模設置多位課代表,通過深度交流,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實際需求,再結合智能評價結果進行動態(tài)優(yōu)化與調整。值得欣慰的是,這些年來,很多學生愛上了我的課,與我建立起深厚的情誼。相信在繼續(xù)努力下,越來越多學生將在各自領域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ㄗ髡邽槲靼搽娮涌萍即髮W教授,本報記者丁雅誦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