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宋潔 屈睿 金勇
每當夜幕降臨,中心城區(qū)丹江公園的梨園亭便熱鬧起來:秦腔的慷慨激昂、眉戶的婉轉悠揚、商洛花鼓的質樸鮮活輪番登場,戲聲伴著晚風飄向街巷。這座素有“戲劇之鄉(xiāng)”美譽的城市,把戲臺搭在百姓家門口,讓高質量的戲曲文化大餐,成為市民夏夜最溫暖的陪伴。
傍晚時分,梨園亭下燈火漸亮,戲服上身、樂器調試,表演者剛一開場,便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我是老戲迷了,每天晚上都要來這兒看看,最愛看的就是秦腔。”市民李五善笑著說,“一邊看戲一邊乘涼,坐在自己家門口,不用跑遠路,一周可以看四場,感覺日子滋潤得很。”
臺上唱到精彩處,臺下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文化的精髓順著戲詞唱腔,悄悄流進了群眾心間。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表演者并非專業(yè)院團演員,而是來自商洛各行各業(yè)的戲曲愛好者。他們中有退休教師,也有普通農民,因為喜愛戲曲,他們相聚在這里,用熱情與堅守,筑起了一個傳承地方戲曲文化的鮮活舞臺。
“我們已經編排了8個全本戲、11個折子戲。我們就想通過自身的努力,把戲曲的正能量傳給更多的戲迷朋友。”戲曲表演者樵春芳介紹,從唱腔打磨到身段練習,大家都格外用心,只為讓更多人了解戲曲、愛上戲曲。
“我今天晚上唱的是《鍘美案》中的《三對面》一折戲,我扮演的是公主。”戲曲表演者房雙榮說,為了呈現(xiàn)最佳效果,每個動作、每個眼神她都會反復琢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最好的一面呈現(xiàn)給觀眾朋友,他們不光是在演戲,還想通過角色傳遞道理,這才是戲曲“教化育人”的意義。
小小梨園亭,承載著文化惠民大情懷。在這里,戲曲從高臺走向了街巷,讓群眾在家門口看戲成了常態(tài)化??犊ぐ旱某唬V說著古老的故事,也傳遞著新時代的文化活力。天天有戲看惠民演出更是聚力建設文化強省,通過戲曲藝術扎根時代、服務人民的生動體現(xiàn)。
“我們團隊劇種特別豐富,秦腔、眉戶、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木偶皮影文化遺產都有,每天晚上觀眾有七八百人。”梨園亭負責人魚鐵虎介紹,除了在公園里演出,他們還組織了50多個團隊經常下鄉(xiāng),一年演出300多場,累計有幾十萬人觀看。他們還自編自演垃圾分類、新時代新風尚等主題劇目,讓戲曲既“有傳統(tǒng)味”,又“接煙火氣”。
我市素有“戲劇之鄉(xiāng)”的美譽,其代表性地方戲——商洛花鼓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年來,我市陸續(xù)打磨出《若河》《情懷》等花鼓現(xiàn)代戲,通過“周周有戲看”文化惠民活動,讓戲曲浸潤百姓生活。去年以來,“周周有戲看”已累計舉辦300多場次,既讓群眾過足了“戲癮”,更在婉轉戲聲中,涵養(yǎng)著城市的文化自信,為文化強省建設注入了鮮活的基層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