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西安翻譯學院“習”語潤心·“譯”言筑魂宣講團,奔赴渭南市澄城縣開展“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團隊立足澄城縣鄉(xiāng)鎮(zhèn)與社區(qū)基層,面向學生、社區(qū)干部、群眾,通過開展理論宣講與實踐調研,激活理論服務鄉(xiāng)村振興“密碼”。團隊成員結合專業(yè)特色,采用“理論宣講+新媒體傳播”的融合創(chuàng)新模式,先后走進澄城縣城關中學、莊頭鎮(zhèn)越家莊村、楊家莊村、王超北英雄故里紀念館及城關街道幸福社區(qū)、陽莊堡社區(qū)、大市場社區(qū)。
圖為宣講團向學生進行理論宣講。白季平供圖
創(chuàng)新形式,變“灌輸”為“共鳴”
在基層理論宣講中,傳統(tǒng)單向說教常讓群眾“聽著累、記不住”,宣講團在大市場社區(qū)和幸福社區(qū)主動求變,把課堂變成“互動場”。“理論對對碰”環(huán)節(jié)里,彩色卡片上不僅有“鄉(xiāng)村振興”“綠色發(fā)展”等關鍵詞,背面還印著澄城本地案例——抽到“綠色發(fā)展”的居民李阿姨,就聽到了宣講團講解縣城東環(huán)路垃圾分類試點半年來,垃圾回收率提升15%的真實故事;“智慧大比拼”的題目更是“沾著生活氣”,“咱澄城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站能幫老人做哪些免費服務?”“村里的污水處理站建成后,河水有啥變化?”等問題一拋出,居民們紛紛舉手搶答,答對者獲得的定制書簽上,還印著理論金句,實用又有意義。
社區(qū)干部宋雅鈺、孫亞男笑著說:“大學生用年輕人的巧心思,把理論講得像拉家常,居民愿意聽、記得牢,真正讓思想入腦入心。”
緊貼地氣,理論扎根“田間地頭”
宣講團深入越家莊村。成員們與村民圍坐一圈,圍繞“新思想如何滋養(yǎng)共富路”展開對話。“大家種蘋果時,有沒有想過為啥今年的訂單能多賣錢?”宣講團負責人盧昊澤的提問,一下子抓住了村民的注意力。他掏出提前打印好的數據表:“鄰村去年跟著外貿政策走,蘋果賣到了東南亞,出口量比前年多了35%;咱們村的果農加入合作社后,統(tǒng)一貼了‘澄城蘋果’地理標志,訂單溢價超過20%,有的人家光蘋果就多賺了兩萬多!”。成員們用鮮活的數據,生動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人民為中心”等理念的實踐價值。
圖為宣講團與村民圍坐對話。白季平供圖
回應關切,理論化為“身邊行動”
宣講不僅講道理,更解難題。針對村民“種了一輩子蘋果,宣傳咋弄?”的困惑,宣講團現(xiàn)場講述宣傳技巧和話術,確保“學得會、用得上”,將“新思想”轉化為果園里的新技術、屏幕上的新訂單。村書記深有感觸:“咱莊的好日子,種蘋果有合作社、娃上學有共育班、老人跳舞有廣場,哪樣離得了黨的好政策?”
錘煉本領,青春閃耀“志愿紅”
此次“三下鄉(xiāng)”活動,是青年學子服務基層的生動實踐。他們用通俗語言、鮮活案例和務實行動,有效破解理論宣講“深入難、接受難”的問題,將黨的聲音送到家門口、說到心坎上。
宣講團的實踐表明,只要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用青年的創(chuàng)意做表達,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能走進千家萬戶。而這些身著志愿紅的青年,也在服務基層的過程中,把學問做在了大地上,讓青春的擔當,在鄉(xiāng)村振興的田野上閃閃發(fā)光。(通訊員:盧昊澤 尚嘉鑫)
圖為宣講團與社區(qū)干部合影。白季平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