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武從學(xué)校畢業(yè)回來就一直包粽子賣,在他記憶里有兩件事非常艱苦,一件是買葉子,一件是冬天里洗碟子。那時還沒有現(xiàn)在的麻街隧道,他常常騎著二八自行車翻麻街嶺去大荊一帶買葉子。去時帶上三個麻袋,回來時買上200斤葉子,裝滿3個麻袋,兩邊挎兩袋,自行車座上捆一袋。“回來時,騎自行車總是搖搖晃晃的,加之土路坑洼不平,一不留心就會摔一跤。”王文武說。對于一年四季都在賣粽子的他來說,下雪天是最愁的時候,特別是在那幾年條件不好時。那時,一些露天里做著小買賣的人就喜歡在他這買幾個熱粽子拆著吃,所以每次洗碟子就是一件令他頭疼的事。冬天水管里的水刺骨的冷,他要經(jīng)常洗,手一直凍得通紅。后來,情況好轉(zhuǎn)了,有一家開熱豆腐店的老板與他熟了之后,就讓他在自己店里洗碟子,用他們的熱水。雖然那家店現(xiàn)在不開了,他也很感激老板給他的好待遇。
由于長時間練就的手藝,王文武包粽子的速度特別快,一分鐘能包3個,讓人在旁邊看的目瞪口呆。“就愛做這個。”他說。包粽子20多年來,其中有一年,他還試圖做些別的,后來發(fā)現(xiàn)還是放不下粽子,放不下那些愛吃他粽子的人。
王文武包的粽子分兩種,一種是有豆子的,一種是沒豆子的。以他的經(jīng)驗,現(xiàn)在的小孩都喜歡吃沒豆子的,大人都喜歡吃有豆子的。他說:“我們這兒的人還是吃自己包的粽子好吃,你看超市里有各種餡的粽子,特別是一些南方包的肉餡粽子,大家都吃不慣。我們這里的水質(zhì)好,包的粽子格外香。”
喜歡包粽子的他,對各地包粽子用的葉子也比較了解。他介紹說,北京人包粽子用的一般是葦葉,廣州人包粽子多用箬葉,汕頭人包粽子用的是竹葉,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從安徽黃山采下的箬葉。“不管用什么,包粽子的葉子都要滿足三個特點,第一是有清香味,第二要水煮后不破,第三是葉子面積大,具備這三個條件才能包好粽子。”他說。
如今,他已經(jīng)賣了20多年粽子,吃過他粽子的人都夸他的粽子香,時間久了,他也變得小有名氣,他包的粽子還被稱為“粽子王”。有些人早上七點多去買,都賣完了。也有回家探親的,因為貪戀粽子的香,帶上幾十個,以至于上飛機(jī)前過不了安檢。“幾十年的口味了,人們都比較喜歡。”王文武說。前幾天還有人專門到家里來訂粽子,說是要1萬個,王文武沒敢接,他怕忙不過來。
除過王文武、王紅計和趙健康,村子里還有一戶叫李建娥,一年到頭也在賣粽子。不過,他們這4戶就像商量好似的,擱在城市里不同的地方,生意都好的出奇。
記者在采訪離開時,王文武家的一群人還在繼續(xù)包著粽子,電視里傳出了清脆的聲音:“端午臨近百花香。捧一縷初夏的陽光,迎著撲鼻的棕香…”正是因為這些忙碌的人,為一些沒有時間包粽子或者不會包粽子的人們提供了節(jié)日的便利,讓這個節(jié)日充滿了濃濃的粽子香味,若是有一天,他們都不包粽子了,那么,端午節(jié)還能稱之為端午節(jié)嗎?
答案是否定的。就像沒有月餅,不是中秋節(jié)一樣。沒有粽子,就不是端午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