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二五國際青春詩會(中國—拉美國家專場)走進商洛側(cè)記
拉美詩人在村民的指導(dǎo)下,使用木錘制作糍粑。
在國家級非遺“洛南靜板書”小劇場前,拉美詩人跟著婉轉(zhuǎn)綿長的旋律起舞。
拉美詩人和洛南剪紙藝人合影。
拉美詩人走進直播間,帶貨柞水木耳、商南綠茶等商洛特色農(nóng)產(chǎn)品。
2025國際青春詩會期間,中拉詩人們圍坐在一起,朗誦分享自己的詩歌。
本報記者 王江波
終南山下,秋雨如絲。77位中外詩人漫步于終南山寨的青石板路,柞水漁鼓的悠揚曲調(diào)縈繞耳畔,跨越千年的詩篇在秦嶺深處久久回響。
9月15日,“文明的回響”——2025國際青春詩會(中國—拉美國家專場)在陜西啟幕。來自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等15個拉美國家的40位青年詩人,與37位中國詩人齊聚一堂,開啟了一場文明互鑒的詩意對話。
詩會期間,詩人們輾轉(zhuǎn)西安、商洛、北京三地,通過詩歌朗誦、學(xué)術(shù)對話、參觀體驗等活動,深度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
從西安古城墻下的詩意開篇,到秦嶺山間的煙火氣息,再到北海公園的愜意閑適,這場青春詩會為中拉文明交流架起了一座堅實的橋梁。
非遺體驗觸動心靈
9月17日,秋雨朦朧的柞水縣終南山寨,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參加2025國際青春詩會的中外詩人們。
剛進寨門,一曲悠揚的韻律便和著秋風(fēng)飄來。十幾名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表演者在青石板鋪就的小徑上,唱起抑揚頓挫的柞水漁鼓。這一源自唐代“道情”的藝術(shù)形式,如今已是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清亮婉轉(zhuǎn)的嗓音,時而高亢,時而悠揚,唱出了陜南山水的靈秀、百姓生活的富足,也傳遞著迎接賓客的熱忱。
詩人們紛紛駐足,看著藝人手腕輕轉(zhuǎn)間鼓點與唱腔無縫銜接,忍不住舉起手機定格這一難忘的瞬間,這一幕成了最生動的開場白。
循著歌聲徐徐前行,不遠處的洛南剪紙攤前,各式各樣的臉譜鋪滿桌面,紅紙在藝人石晶的指尖翻飛,剪刀開合間,一個人物臉譜便躍然紙上。巴拿馬詩人哈維爾·阿爾瓦拉多端坐攤位前,面帶微笑,滿懷期待地盯著藝人的雙手,不一會兒,哈維爾·阿爾瓦拉的面容在紅紙上逐漸顯現(xiàn)。
“能把咱們的非遺產(chǎn)品當作禮物送給外國友人,對于我來說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石晶滿心歡喜,邀請外國友人一起合影留念,在照片定格間,哈維爾·阿爾瓦拉動情地說:“這是我收到最用心的中國禮物。”
踏著青石板向內(nèi)探尋,5位說書藝人正在演繹國家級非遺“洛南靜板書”。悅耳唱腔婉轉(zhuǎn)綿長,跌宕節(jié)奏牽動人心,靜板書獨特的聲韻,讓在場的拉美詩人恍惚間聽到家鄉(xiāng)那熱情奔放的舞曲旋律。當鑼鼓梆子的敲擊聲愈發(fā)激昂,詩人們再也按捺不住,隨著靈動的曲調(diào)肆意搖晃。
轉(zhuǎn)過一道彎,捶打糍粑的石臼正裊裊地冒著熱氣,暖融融的氣息
裹著洋芋香氣撲面而來。哥倫比亞詩人赫爾曼·帕爾多在村民手把手的指導(dǎo)下,掄起木錘捶打著石臼中的芋泥,笨拙又認真的模樣,引得周圍發(fā)出陣陣歡快的笑聲。
荷花池邊的吊腳樓舞臺上,秦腔戲歌《上春山》緩緩上演。傳統(tǒng)秦腔的蒼勁高亢與現(xiàn)代歌曲的靈動婉轉(zhuǎn)巧妙交織,這打破常規(guī)的創(chuàng)意改編,像一股新鮮的風(fēng),讓詩人們聽得耳目一新,眼中滿是驚喜。
池邊另一側(cè),柞水木耳的直播帶貨現(xiàn)場很是熱鬧。詩人們接過當?shù)氐哪径?、綠茶等農(nóng)產(chǎn)品細細品嘗,入口的鮮香讓他們頻頻點頭。玻利維亞詩人露西亞·卡瓦略來到直播鏡頭前,一邊品嘗木耳一邊給直播間的觀眾介紹:“這款產(chǎn)品是當?shù)氐奶禺a(chǎn),味道鮮美、口感脆爽,非常推薦大家購買品嘗。”說完不斷沖著鏡頭豎起大拇指,為這份大自然贈予的美味點贊。
山川回響詩意共鳴
青山如黛環(huán)抱四野,綠水潺潺繞寨而行。午后的秋雨如絲般飄灑在青石板路上,浸潤得草木愈發(fā)青翠,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花草的清香。
在這幅水墨般的自然景致里,一場跨越山海的中外詩人讀詩會,正以最浪漫的方式拉開帷幕。
中拉詩人圍聚一起,來自拉美與中國的15位詩人代表相繼朗誦起自己的詩句,這些詩句都帶著各自的鄉(xiāng)土氣息,也帶著人與自然的交融與共鳴。
阿根廷詩人梅賽德斯·哈爾豐以細膩的筆觸,將生活中的溫柔與哲思娓娓道來;馬克西米利亞諾·萊尼亞尼的詩作則充滿了對生命與時間的叩問,引人深思。玻利維亞的杰西卡·弗羅伊登塔爾一開口,便將安第斯山脈的雄渾與神秘融入詩行,讓在場聽眾仿佛能望見雪山之巔的晨曦;薩爾瓦多的諾拉·門德斯用詩意的語言描繪著家鄉(xiāng)的煙火人間;墨西哥詩人曼努埃爾·貝塞拉以細膩的觀察,將日常點滴化作動人的詩句。
中國詩人孔令劍以冷靜的筆觸和深刻的思考,展現(xiàn)著他對世界的獨特認知,中國詩人陳翔的詩用卓越的想象力,呈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精神圖景,中國詩人李越則以獨特的視角,描繪著對個體命運和時代精神的深刻洞察。
沒有語言的隔閡,只有情感的共鳴,當不同語言的詩行在空氣中交織,每一首詩都是一次心靈的對話,每一段朗誦都是一場靈魂的碰撞。
在圓桌詩會不遠處,一面繪有秦嶺山川河流的“山川即詩行——給秦嶺的詩”留言墻格外醒目。詩人朗誦完畢,紛紛駐足留言墻前,拿起筆寫下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
我從安第斯山脈走來,山川的秘密讓我們親如姐妹
愛意相交,雙手緊握山峰探到云里,都成了同一座
太陽要看到它,月亮要看到它
安第斯山脈與秦嶺映照著同一片天空下的時光
中國,我愿用一生的腳步把你丈量
任何一種聲響都在吶喊,匯成秦嶺的沙
山野顫動,世界靜了
綠意深沉,思想嵌入巖壁
而當我踩上樹葉,村莊烙印在我的衣衫上,我陷入其中
莫非詩歌正是那凝固的瞬間?
詩歌與友誼在九月綻放
風(fēng),成了隨波逐流的借口
朱鹮與神鷹在詩中比翼飛翔
一只絨毛蛛抖擻鬃毛,甩落雨水
又一座山,銘記我終將消逝的時光
大山在雨中微笑
雨使時間浮起,在這樣的時刻
大雨澆透山峰,痛苦得到稀釋
我們從自身短暫地缺席
從孩童起,這就是我渴望不斷重復(fù)又重復(fù)敘述的禁忌詞匯
時間是詩人手心的孩子
隱士,有一瞬生活在唐朝的某種心意里
我們沒有時間悲傷或者哭泣
仿佛世間只此一日
詩歌,會感受到未來
光在時間的盡頭彎曲,隧道顫抖
古老的方言成為大片燈光
照著一粒土,它有它的死去和活著
40句詩,40種筆跡,最終匯聚成一首屬于秦嶺、屬于中外詩人的完整詩歌。當最后一位詩人落筆,大家不約而同地鼓掌,窗外微風(fēng)拂過,墻上的詩句仿佛也有了生命,在山間輕輕回響。
隨后的“秦嶺給安第斯山的情書”環(huán)節(jié),更是將這場文化交流推向高潮。詩人們圍坐在一起,認真地在明信片上寫下寄語。有的是對遠方友人的真摯祝福,有的是對秦嶺與安第斯山這兩片神奇土地的感悟。
寫完后,詩人們將明信片與剛從秦嶺山林中采摘的楓葉、松針一起,塑封成書簽,互相贈送。當來自安第斯山脈的詩人接過印有陜西風(fēng)光的書簽,當中國詩人拿到帶著拉美詩意的寄語,取自秦嶺的葉脈與來自安第斯山脈的詩意,在此刻浪漫相連。
細雨依舊淅淅瀝瀝,終南山寨的草木愈發(fā)蔥蘢。這場讀詩會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文化交流,成為一場跨越山海的情感聯(lián)結(jié)。秦嶺的山水滋養(yǎng)了東方的詩意,安第斯的風(fēng)帶來了拉美的熱忱,而詩歌,則成了連接這一切的紐帶,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們,在自然與詩意中,找到了最溫暖的共鳴。
碰撞思想的火花
當日下午,2025國際青春詩會“詩歌學(xué)術(shù)對話會”如期啟幕。中拉詩人圍坐論道,以“詩歌的本土性和世界性”為引,讓思想的火花在會場間碰撞綻放。論壇間隙,4位中國詩人接受專訪,結(jié)合與拉美同行的交流點滴,分享了關(guān)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深刻思考。
作為“詩歌國刊”《詩刊》主編,李少君的觀點直擊人心:“中拉詩歌同懷深厚的土地情懷。中國詩人筆下的秦嶺黃河、拉美詩人詠嘆的安第斯山與亞馬孫河,那份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正是我們共通的詩性語言。”談及詩會意義,他微笑道:“這不僅是詩人的聚會,更是文明的對話。它既推動中國詩歌繁榮,更加速中外詩歌互動,讓兩種文明彼此理解、相互欣賞。”
李少君指出,國際青春詩會的價值不止于交流,更打破了詩歌“高冷”的刻板印象:“它為青年詩人搭建舞臺、凝聚同行者、點燃創(chuàng)作熱情,更借中拉對話培育跨文化視野,推動詩歌從書齋走向街頭、從精英走向大眾。”
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理論研究處李壯以“根”與“光”為喻,闡釋創(chuàng)作真諦:“本土文化是詩歌的‘根’,唯有深扎才能守住文化錨點;當下生活是詩歌的‘光’,唯有追隨才能賦予作品生命力。守住‘根’的底色、向著‘光’生長,作品才能在國際詩壇既‘是自己’,又能‘被看見’。”
李壯強調(diào),在“碎片化交流”盛行、中國青年詩人“對話世界現(xiàn)場”稀缺的當下,詩會更具不可替代性:“它讓詩人從‘碎片化輸出’轉(zhuǎn)向‘沉浸式思考’,將表層互動深化為對詩歌本質(zhì)、文明差異的挖掘;更讓青年詩人直面‘世界文學(xué)現(xiàn)場’,既看清自身在技巧與視野上的不足,也發(fā)現(xiàn)中國經(jīng)驗的獨特價值。這種同齡人間的直接對話,讓交流從‘單向吸收’變?yōu)?lsquo;雙向互哺’。”
中國詩人馬澤平分享了跨文化交流的收獲:“拉美詩人擅長書寫宏大主題,創(chuàng)作更顯自由,而中國詩歌受唐詩宋詞韻律傳統(tǒng)影響,似在‘刀尖上跳舞’,自有局限。”對于“如何保留文化特色并融入國際詩潮”,他給出答案:“逐步消化拉美詩歌的新體驗,找到中外文化的共鳴點,在堅守本土特色的基礎(chǔ)上吸收國際元素,讓詩歌煥發(fā)全新風(fēng)貌。”
商洛籍詩人左右則聚焦本土文化的世界表達:“我會把麻地灣、金錢河這些商洛元素寫進詩與小說里。只要守住寫作初心,努力將商洛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推向世界,商洛與世界的距離,便會越來越近。”
暮色漸濃,論壇落下帷幕。遠處的秦嶺在墨色中靜默矗立,近處的蟲鳴與笑聲交織成韻。這場跨越山海的詩會,不僅在簽名墻上留下40首共著的詩篇,更在每個人心中,播下了文明對話的種子。
正如李少君所言:“詩歌是情感的載體,是人類共通的語言,更是當今世界連接人心的紐帶。它不只屬于個人、生活與情感,更屬于民族、時代與整個人類。”
當秦嶺的風(fēng)與安第斯山的云相遇,當中國的筆墨與拉美的文字共鳴,這場詩的盛會,便成了跨越國界的精神交響,便成了文明長河中,一朵永不褪色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