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鷲不主動出擊,總是“守候”獵物,而在經濟增速放緩壓力增大的當下,“禿鷲投資者”們卻開始蠢蠢欲動。
相關智庫發(fā)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三季度的經濟增速并不樂觀,可能低于7%。中金公司則預計三季度GDP增速為6.5%。銀監(jiān)會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銀行資產質量數據也顯示,不良貸款再度出現雙升。
“禿鷲投資者”的策略是,買進陷入財務困境或經營有待改善的企業(yè)的債務,即不良資產,通過直接或間接對公司施加影響,在改善公司的質量后賣出,從中獲取高額回報的投資者。
同時,“穩(wěn)增長”組合拳速度的加快,也給了“禿鷲投資者”們足夠的投資信心。
在這樣的背景下,包之網、資產360、搜賴網、青苔債管家等數十家“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的線上平臺今年以來集中出現,它們趁著“互聯網+”的東風,為不良資產處置中的“禿鷲投資者”提供了一張“新餐桌”。
“不良資產處置的‘風口’已經來了,這是一個巨大的豐厚的市場。”包之網創(chuàng)始人兼CEO張洛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新來的“搶食者”
在國內,四大政策性AMC(資產管理公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扮演的角色就是禿鷲投資者。
銀行將不良資產包出售給四大AMC,四大AMC再通過訴訟追償、資產重組、債轉股、資產置換、租賃、SPV(一種新型融資方式)、破產清償等直接或間接的、階段性或終極性地處理不良債權。對于中小債權,四大AMC將其出售出去,這樣也就形成了銀行不良債權的二級市場。
今年以來,在原有不良資產處置的“食物鏈”中,新來了一批“搶食者”,即“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線上平臺。
包之網、資產360、搜賴網、青苔債管家……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此類型平臺已有數十家之多,運營模式以處置平臺、網絡拍賣、催收O2O、信息搜索為主。與傳統(tǒng)的不良資產處置機構不同的是,這些平臺并不具體介入處置流程,僅僅提供撮合、建議,制定方案或提供技術支持,并非“禿鷲投資者”。
這兩天,某資產持有者在包之網上發(fā)布了一條不良債權抵押物的信息,標的物是價值5000萬元的化妝品。對于張洛夫來說,這又是一個新的領域,于是,他開始聯絡各類機構,尋找境外的貿易公司,看看有誰能夠購買這批化妝品,從而收回現金。
張洛夫認為,傳統(tǒng)的不良資產處置手段單一,通道有限,信息嚴重不對稱,“互聯網+”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借助網絡技術及平臺化的手段讓一切變得可能。
顯然,張洛夫的這個觀點已經成為共識。可以看到,這些平臺事實上是在整合市場里不良資產處置的參與者,從而建立起一個個小的交易市場,在這個新的“餐桌”上,你可以看到“禿鷲投資者”們“聚餐”的景象。
既是中間人也提供催收等服務
張洛夫介紹說,包之網是B2B2C模式(BusinesstoBusinesstoCustomer,一種新的網絡銷售方式),即“平臺-不良資產處置機構(資產管理公司、清收公司等)-資產持有人或委托人(個人或企業(yè)或金融機構)”。業(yè)務邏輯是資產持有人將不良資產包或催收需求發(fā)布在平臺上,不良資產處置機構應標,平臺收取中間服務費。
在這種模式下,包之網還衍生出了專項處置、定制處置等特殊服務。所謂專項處置是以收購為專一處置方式,對資產、債權實現點對點推送和快速匹配;定制處置更高級,要整合處置專家、融資專家,為資產、債權持有者量身定制終極解決方案,資產標的須在千萬級以上。
“我們是要打造一個不良資產生態(tài)圈,專注于處置創(chuàng)新和快速處置能力。”張洛夫說,目前各類資產持有人已經在包之網上發(fā)布的不良債權及不良債權所產生的抵押品金額高達589億。
青苔債管家CEO白春波是律師出身,2008年起就開始從事不良資產法律業(yè)務,在長期業(yè)務中發(fā)現貸后催收和不良資產處置幾乎是金融機構一個共性難題。“2014年年中,我就感覺‘互聯網+不良資產’的風口已來,開始創(chuàng)立青苔債管家。”他說。
青苔債管家主要有四類業(yè)務,銀行不良資產包、個人欠款催收服務、企業(yè)商賬和法院判決階段的催收服務,背后也是B2B2C的關系。目前,青苔債管家不良資產發(fā)布金額達到533.39億元,不良資產處置的合作機構達3188家。
相比上述兩家綜合性的不良資產處置平臺來說,葉海濤創(chuàng)立的資產360又是另一種模式——催收O2O(OnlineToOffline)。
這個平臺上的B2B2C是“平臺-催收公司-催收委托人”,即委托人發(fā)布委案信息,催收公司應標,應標成功后開始催收,并需要在平臺上實時更新催收進度,委托人也可以在平臺上查看進度,直到結案,平臺將傭金打給催收公司。
“過去我們經常在港片里看到催收公司暴力催收,潑紅油、斷手腳之類,但事實上,暴力是效果最差的催收方式。如今,催收公司更多的是靠技巧,談判的技巧、介入時點的技巧等。”葉海濤說,催收絕對是集智商和情商于一體的行業(yè)。
葉海濤認為,催收行業(yè)存在兩大問題,一是不透明,社會對于催收的印象還停留在電影里;二是信息不對稱,業(yè)務不匹配,小公司拿不到業(yè)務,只能從大的催收公司那里承包,而大的催收公司不愿意承接小而分散的催收項目,比如P2P、消費金融的催收項目。
“通過互聯網,我們將不同的能力進行重新匹配,處理不同的債務,讓催收整個流程更加高效快速,提升催收市場的透明度。”葉海濤說。
當然,萬能的淘寶早已介入“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其淘寶司法拍賣頻道的主要模式是網絡拍賣,確切地說,是“互聯網+不良債權所產生的抵押物處置。”從這個角度來說,淘寶司法拍賣是搶了拍賣行的生意。
中小企業(yè)削肉療傷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企業(yè)經營遭遇空前壓力。青苔債管家的一位業(yè)務負責人就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案例:“我接觸過山東一家生產機器設備的企業(yè),去年上半年,企業(yè)通過擔保公司融資500萬元,這時,擔保公司拿到企業(yè)的業(yè)務流水時發(fā)現該企業(yè)的經營狀況還是非常好的,銷量穩(wěn)定,還有利用價值很高的不動產,整體來說是家非常優(yōu)質的公司。”他說。
該負責人說,2014年下半年,由于宏觀環(huán)境持續(xù)低迷等因素,導致該企業(yè)的下游需求銳減,需求的萎靡很快傳導到這家企業(yè),銷量下滑明顯,生產放緩,現金流逐漸趨緊,該企業(yè)前期在其他領域的投資計劃也戛然而止,其間該企業(yè)雖然也借款周轉,但始終沒有盤活。今年6月,這家一年多前的優(yōu)質公司已經資不抵債了,壞賬約4000萬元。
“擔保公司和個人債權人就把這家公司放在我們平臺上處置,說起來,也是挺悲涼的一件事。”該業(yè)務負責人說。
除實體經濟,這兩年,隨著P2P風險的積聚,該領域出現的不良資產和催收需求也在激增。葉海濤坦言,在他的平臺上,從發(fā)布數量來說,委托方以P2P的居多。
P2P之后,消費金融風起,顯然,這又是一個不良債權的金礦。
“互聯網+”的模式出現以后,會提高二級市場參與者對于不良債權的回收率,對債權人有利,對不良債權處置市場具有積極的意義。”德富資產執(zhí)行合伙人吳舸認為。但他同時表示,其短板是此類平臺缺乏信用及影響力,買家資質有限,所以當前只能在小額低級別不良債權市場里發(fā)展,暫時無法介入大額不良債權市場。
事實上,“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僅僅是整個不良債權食物鏈中一個小角色,搶肉的大佬實在太多了。
吳舸對本報說,在經歷了2009~2013年的空白期后,中國不良債權處置市場2014年開始迎來新的機遇。
德富資產是一家專業(yè)的不良處置及違約重整的投資機構。“我們認為,未來5年,市場違約率將持續(xù)增長,通過債務(重組)減記后,企業(yè)和資產才能重新恢復正常運營,經濟開始復蘇。”吳舸對本報記者表示。
吳舸說,今年上半年,雖然各家銀行也在加速處置不良債權,但整體成交定價沒有出現大幅下滑。由于各家銀行認同今年年底將會是一個壓力點,因而會在未來一年加速處置。業(yè)界認為今年年底和明年上半年會是銀行消化不良的密集期。